Wednesday, April 30, 2014

开源码的原始精神今安在?

开源码(Open Source) 风起云涌于九十年代,以Linus Torvalds免费开放其开发的Linux操作系统核心源代码为主要高潮,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微软帝国,让被微软视窗统治多年的电脑世界有另一个新的窗口。当年登高一呼,许多软件工程师纷纷响应,牺牲工余时间,集合科技众人的智慧与力量,为Linux的开源纷纷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基于开源的观念,一些在Linux开发的应用软件如也提供了源代码,并且也让用户免费使用

但是,发展到今天,Open Source的原始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与当年的对抗精神也相去甚远。今天,免费,无私的付出都已经不是Open Source开源字典里的词汇了。很多商业公司都利用了这些无私奉献的热情牟利。例如,一些软件工程师工余无偿的debug核心源代码,商业公司就包装进他们的商业配套里去卖钱了。

例如,Linus Torvalds还是一个单纯朝九晚五默默付出的软件工程师,但围绕着Linux操作系统提供各种收费附加价值的Red Hat公司,刚公布的业绩是15.3亿,盈利为1.78亿。

而后期的许多开放给任何人自由撷取的开源码一开始开放原始码就已不再单纯,他们带有的是浓浓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开放及免费作为号召和吸引条件请君入瓮,让你深陷,最后再通过收费昂贵的附加价值的各种应用狠狠的砍你,让你血流如注。而且,这些环绕在开源码系统的应用虽然以Open Source作为销售号召,但他们的源代码却深锁,一点也不开放

例如基于大数据而推出的Hadoop开源码,其创始人早早就加入了基于Hadoop开发的商用套装软件公司Cloudela找钱

开源码在今天,已经是一种商业手段,别被其亮丽的外衣所蒙蔽。

Wednesday, April 2, 2014

大数据的大智大悟


这一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大数据(Big Data),由于这个词平凡无奇,不深入分析的听者会觉得小题大作:“这有何了不起,电脑不就是越来越快,数据越来越大吗?”

大数据藏着智能化瑰宝

如果从纯粹字面上意义来看,的确如此。只是今天我们谈大数据的时候,不是谈Gigabyte、Terabyte、Petabyte、Exabyte、Zettabyte等不断增加的大容量储存,而是大数据里头埋藏着的智能化瑰宝。因为没有大数据,就没有所谓的智能化!而智能化,就是今天科技的大未来啊!

可能我们会问,大数据既然造就智能化,之前政府及大机构掌握的数据也非常庞大,为何不催生智能化,要等到今天大家谈大数据才往这个方向迈进?

其实之前的大数据服务于政府和大企业,纵有智能,一般人也感受不到。电脑一开始是以政府和大企业机构应用为主,80年代后虽然发展到个人电脑时代,有着逐渐下放之趋势,但还是停留在从大企业走入中小企业为服务的目标。直至互联网兴起,智能手机抬头,紧接着个人佩戴智能产品(Wearable Gadget)及智能家居,个人科技(Personal Technology)在2010年过后才真正进入以个体作为服务目标的主流市场。




大企业如何应用智能化?例如当你在刷信用卡时,银行累计你的购物数据知道你的购物习惯,特别推荐一些类似商品的购物优惠。但这些数据的智能化深锁在企业的服务机里头,服务大企业多过服务消费群众。

现在互联网兴起,服务对象一下转移,我们能体会到最基本的智能化功能如,你利用谷歌搜索,还没打完一行字,可能要搜索的完整句子和建议就出现了。谷歌又怎么知道呢?谷歌一天处理超过24 Petabytes的数据,其分析系统根据概率就知道你要搜索的是什么了。

智能化就是个性化

智能化的极致说穿了就是个性化,即根据你个人的喜好自我调节。例如,你的智能手机在使用了一段时期后,有你的通讯录和下载的Apps,用来分外得心应手。但这些都是你手动逐渐累计的个性化成果,只能勉强说是半智能。

但如果你打算进市区,想知道堵不堵车,你可以打开手机的Waze或Google Maps来查看,好过困进车龙里才听每每来不及的电台交通报告。这些智能导航系统怎样知道的呢?他们是通过实时(Realtime)采集每一条路上的智能手机所传出的讯号的总数量并分析其密集程度而得出塞不塞车的结论。

当你的手机加上Google Now设定了明天11点在KLCC有会议,你的手机第二天还帮你收集了交通情报通知你要启程了,不然会迟到,这智能化的程度就升级了。但这些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不在你的手机里,而是在遥远的谷歌的大数据主机里头。

当庞大的个人数据可以无限量的被采集、收藏和分析,那判断的准确性就会提高。例如,通过社交网站数据,可以轻易的预测《一路有你》的票房走势,或一样新品会否受欢迎。还有,你每天在Facebook上面“写日记”,Facebook就知道了你的嗜好、政治倾向、饮食习惯等等,不难在你的Timeline发布量身订造的广告。而Twitter的其中主要收入就是靠外卖大数据给市场分析所用。

N = all

当以前个人数据无法大量和无节制的收集和分析时,企业在做市场调研只能抽样调查;通过市场问卷,先假设,设定问题,圈定受众范围,访问,分析,得出结论,从小范围预测大范围的一种科学方法。

但自从有了大数据,在N=all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再假设调研了,有一亿个受众的资料就全部倒进去分析,无需省略,免除了回答“为什么”(Why),直接给予“是什么”(What)的答案,颠覆了传统的调研方法,而整个社会也因此进入了另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变。

老大哥在看着你



有大数据和有能力分析大数据的公司将在未来掌握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谷歌在去年底一口气买下8间研究机器人的创始公司就是一例。上个世纪末,有趋势大师说美国未来强软件,日本未来强硬件,当时会这么说是因为微软(Microsoft)是世界霸主,而日本致力于发展机器人有所成。但是,缺乏了大数据,日本的机器人只能做到自动化的功能(适合在工厂使用),在智能化方面却一片空白。而掌握大数据的美国公司,如今的特点也显露出来,任何的硬件要智能化,大数据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未来如果有机会养个机器人女佣,“她”当然是能很好分析你的家庭状况,知道你几点回家先调好让你洗澡的热水。

奥威尔在1948年写政治预言小说《一九八四》,其中一句“老大哥在看着你”道明铁幕政府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现在,个人科技昌明,为了配合智能化的种种好处,个人将自己的一举一动自动送上门去了。如果把谷歌督促自己的格言“Don’t be evil”,加上《一九八四》的“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就变成了督促你“别使坏,老大哥在看着你”的警句,这又何其讽刺。但是,掌握全球大数据,又有能力分析大数据的大企业,不管如何强调不使坏,都会让消费者提心吊胆。

(此为我刊登在”当今大马“的专栏文章。链接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58878

Thursday, February 20, 2014

工作在消失中


就业市场牵动一个国家及一个时代的经济命脉。而就业市场大至和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国家政策及社会问题相互纠结;小至和个人收入及出路息息相关。我就以这人人都会关心的“工作在消失中”课题作为“虚拟未来”专栏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这危言耸听的题目其实是我写的同题文章的第二篇(第一篇写于1999年),这篇算是科技往前再发展15年后的续篇。

15年前,我谈劳力市场在知识经济来临时渐渐被脑力所取代;我当时说,知识汰旧换新循环,高新技术只有往更高新技术方向迈进,才能维持个体、企业和国家的优势。

白领工作的消失

15年后,这个趋势依旧。工作仍在消失中,但这个消失,不再是蓝领工作的消失,而是白领工作的大量流失。十五年前是资讯化、自动化以及电脑化所引领的时代。

根据一项统计,过去30年,以每小时计算的工厂生产力提升了189%,工厂自动化(automation)也相应造成大量蓝领员工的裁减;后自动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基于大数据(Big Data)发展的智能化趋势。而智能化也表示低智能的白领工作将会逐步由智能系统取代。


想想,如果有免驾驶汽车(driverless car),当然司机就会失业了。例如,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逐渐横行的未来,大企业可以减少服务机的维护,专业的IT人员也可能面临失业了。




1月18日至24日的《经济学人》的专题也谈“工作在消失中”的问题,并提出现在又到了另一个严峻的时代。是的,其实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造成以数千年农业社会为主的人类漫长就业史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为农业自动化造成大量的农民失业;所幸工业革命也带动了人力需求,失业的农民辗转去了工厂,填补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过剩,也造就了全球人口从乡区往城市的大迁移。前年,全球第一次的总城市人口超越了总乡区人口。

《经济学人》引用数据说,100年前,每三个美国人就有一个在农场工作;今天只有2%的美国人务农,却还能产能过剩。对于互联网及大数据启动的智能化时代,《经济学人》也用了一个生动的对比来说明新旧知识的交替导致白领工作的消失。



它举例,当面书(Facebook)在2012年以10亿美元在购买移动互联网的照片分享网站Instagram时,该公司只有区区13人;但老字号柯达(Kodak) 菲林公司在差不多同个时期宣告破产时,却还养着15万名员工。同是白领工作,知识越来越快的汰旧迎新的残酷裁员片段每天都会上映。

新兴领域支撑不了失业人口

例如15年前,服务行业的兴起,智能需求低的白领工作如呼叫中心(Call Centre)如雨后春笋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及菲律宾冒起。未来,可以想像智能化语音服务轻易的取代了这些白领职员。

当然,我们可以乐观进取地说:天无绝人之路,有消失的旧工作,就有替代的新领域。例如科技新进面书至今聘请了6000多名员工,而谷歌(Google)也录有员工6万余名;但可惜这新兴领域的公司和市值规模同样档次的旧经济企业沃尔玛(Walmart)及麦当劳各自制造的200万个工作机会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是,2013年全球经济虽有增长,但联合国劳工组织所发布的全球数据显示失业率也跟着攀升至6%,达2亿200万人,2014年预测为6.1%,皆高于金融危机前的5.5%,青年失业率13.1%,是整体失业率的两倍。

可这一回合“工作在消失中”所造成的真空状态,好像比较难以像上一世纪一样,在其他新兴领域得到填补。这是全球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也是政府和社会学家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职场对智能要求越来越高

百年前工业革命的“工作在消失中”其实是工作大挪移,从农场到工厂,本质上还是以劳力,或靠体力为主的生产动力,因为是降低了的体力需求,过度性不见太难。


在蓝领工作机会回稳(但不会增加)的今天,另一波白领工作的消失,却是智力工作的消失。只是这一回,智力工作的大转移,需要更高的创新思维和更多的脑力激荡,过度的难度比以往那一个朝代都大。

未来,要跟智能机器抢饭碗,人类只有不断的比智能化的产品更加聪明。未来和未来的未来都将会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时空,而个体准备好了吗?企业,又准备好了吗?

马来西亚政府,如果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断排挤人才和不断引入劳工,那就是一项和就业市场的未来趋势对着干的自杀行径!

(此文是我刊登在《当今大马》的专栏文章,连接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54905)

Friday, June 28, 2013

从职场看人性



收到一封离职好几个月的职员的电邮,她说:因为佣金结算的时间,所以她理应在离职后的第二个月仍然获得迟结算的佣金。

???

我给她的回函客气的解释:根据我的资料,佣金都是当月结算,没有拖欠。就算月结迟,那些集中(Pool)的佣金也是让还在公司的其他同事分享,不付给已经离职的职员。就好比她还在公司时,也可能分享了其他离职同事的佣金。

而她,负责文案撰写(Copywriter),不是销售人员,但市场部开恩允许她和销售部人员共享佣金。

而她,离职时希望能优惠价带走她心爱的Macbook Air,公司也批了一个她笑了的价格。

而她,当初还在三个月的试用期,因为有余额,批了她随公司旅游团去了韩国。 往后三年,也旅游了四个国家;最远,到过Dubai。

这还不说公司每年2-3个月的花红,劳动节的特别礼物,和其他种种。

其实,公司对职员好,基本上会出现两个反应。一、感恩。二、认为是他们应得的,甚至觉得还远远不够。以上例子,就是二的典型。

要如何衡量一个公司的好坏?因素当然很多,我就不说什么环境啦可以发挥啦快乐指数啦等等,光从大家都关心的利益来看,可以这么说,就看在基本劳工法订下的福利以及符合市场的薪酬以外,公司还给予哪些好处?

是不是公司对员工越好,员工的付出就越多?产出就越高?或者角逐最佳雇主奖就会抡元?答案:未必。

我请了两个前Western Digital的员工,他们在WD薪金很低(刚符合基本底薪),加上很长的OT,也只能及上现在所领的基薪,但WD却是几届的The Best Employer得主。

我这篇文章其实要谈的不是公司好不好的问题,主要是谈人性,以及如何正确面对事业的问题。(当然我的正确,对别人来说很可能是不正确。)

公司好能不能成就一个职员的事业?还是公司不好更能成就一个职员的事业?

答案也没有绝对。

因为如果一个好公司允许员工内部创业,那就促成有能力的员工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或者好公司提供员工一片天,享受好待遇,没有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虽然看起来还是打工,还是可称为事业。

或者因为坏公司,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练就员工一身武功,过后出来创业,更轻易的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或者因为公司好,员工变得不再有拼劲,因此庸碌一生。或者因为公司坏,员工不断和老板斗法,将自己的前程而斗了进去。

我的结论:一个公司的好坏,不会耽误一个员工的前途。

什么才算是好员工?懂得感恩有好老板的第一类员工就是好员工吗?或者斤斤计较的第二类员工就是坏员工吗?

我的看法:那也不是绝对。

鉴定员工的好坏主要在称不称职。上选的员工是称职兼不斤斤计较的员工,最等而下之当然就是不称职兼斤斤计较的员工了。 刚才所提的员工离职的例子就是中等员工的例子,虽称职但斤斤计较。

当然,称职只是一个笼统的满意度称呼,有普通到绩效卓越的那种。斤斤计较也有适可到极端的那种。 以上的例子就是极端斤斤计较的例子。

如果只知道感恩,但表现糟透,除非公司不对劲,那该员工也不可能被久留。

在马来西亚较多的是称职但计较那种,有些还是堪堪称职却很计较的那种。

面对这类员工,好公司的烦恼是给他们额外的种种好处和福利(在劳工法及合理的薪酬外),他们不认为是额外,是他们应得的,而且还远远不够,很多还错估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以为公司没有了他不行,是重大损失。

如果是坏公司,就没有了这层烦恼,反正你很称职,公司也认为你不过尔尔;你堪堪称职,那公司就直接告诉你你的表现糟透了,还想讨什么福利好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老板不愿意给员工一个肯定,因为你一嘉许,他就以为自己是Superman,可以飞天了,就开始需索无度了。

今天的职场,是人选工,也是工选人的。你不喜欢公司,当然可以离职;公司认为你不能称职,也可以不要你。但是,我给职场人士的忠告是,别不喜欢公司而和公司干耗,因为公司少一个你往往没有太大不同,但你可能的损失是更好的发展机会。

想想,你学校毕业出来几十年的黄金岁月都贡献给了工作/事业,回首已经白头;想想,你一天之中那最黄金的八个小时都贡献给了工作/事业,回到家已经累坏,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间原来都给了工作/事业。

我看到一些不满公司却为了寻求心理平衡的人,他们的方法就是怠工,公司给3千,交2千5百的工作量,就以为赚了“5百”。殊不知如果公司不好,但你照样交足3千,或者超额交5千,不久就会有一家公司愿意出5千向你挖角。交出更多,就能体现一个人更大的价值。

可惜许多人的算数都很厉害,但是一计算到人生,就赔了。

我记得十多年前妻子向她爱剥削的新加坡老板请辞时,她怀着七个月的身孕,又到年终发规定2个月花红的时候。一般人的做法会是,拖到年底发年终奖金,拖到生产再享两个月的有薪产假才递上辞职信。这当然无可厚非,谁愿意跟眼前的利益过不去呢?我问她为什么不拿足好处才离开?她说:我虽然瞧不起我的剥削老板,但我还是要维持我的尊严。我过后给了她一个大大的Thumb up。

我也有“悲惨”的职场遭遇。记得刚出来职场做销售第三年签了一个大单,佣金有12千。因为从来未签过这么大的单子,公司突然改变政策说,佣金从一次过付给更改成分12个月付。也因为这样,我原本买屋的如意算盘,付了1千元给一个卖主,打算签约购买其在OUG双层排屋(当时还不到二十万)的计划就泡汤了,订金也被没收了,也因此拖多了5年才存够头期钱购买一间12万的公寓。

职场的现实本来如此,怨也没用,只能选择坦然面对。我想也可能因为我不喜金钱计较的性格,容易赢得合作伙伴及老板的信任,造就我后来企业内部创业的因缘吧!职场得失往往不能以金钱多寡来衡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多如牛毛。

最近,和我工作了十三年的菲佣回国度假三周后没倒回来,后来来了一封道歉信说,对不起不告而别。既然好公司未必是留住好员工,干嘛我还选择要做一个好老板?(当然,这是自认为,不见得职员个个认同。)没办法,我跟曹操相反,宁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当然,这也是自认为,不见得人人认同。)而且,对员工好,还是比对员工不好较能留得住许多称职的好员工。至少,我的菲佣服务了漫长的十三年耶!我还是心存满满的感激,觉得或许她开不了口,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

当然,没有老板会喜欢斤斤计较的员工。原本,在我的文案撰写员离职时,我告诉她说如果她想回来,大门随时打开;现在,如果她联系我我会告诉她,对不起,公司没有空缺了。

Sunday, May 6, 2012

428和回到咖啡馆




拉着大儿子出席了428,由于三点结束就离开,没有真正见识到下半场政府传令警方超暴力的镇压演出,也不想就“上半场”的风平浪静写些流水帐式的人在现场的纪录,所以拐个弯谈去年《经济学人》77日号的“回到咖啡馆”一文,因为这篇文章谈的新闻趋势,在428有活生生的体现。

去年这一篇文章,因为《星洲日报》的副总编辑郑丁贤的误读(或故意扭曲)写成“回到咖啡店”,在网络媒体引起了一阵广泛的非议,郑丁贤刻意引导读者到他所设下的结论(非《经济学人》),“……维多利亚前期,社会一片混乱,没有人相信谁,没有人确定发生什么事,只有小道消息,咖啡馆言论。”而郑丁贤将大众媒体出现之前的时代称为混乱时代,在他眼中,大众传播媒体仿佛成了人类的救世主。他认为网络报道是不经类似主流媒体的“专业”筛选和编辑而成,因此不成正统。

428过后, 我们从政府控制的传统媒体接受到了什么讯息?这些受过新闻专业训练,有严格审核制度的报章、电台和电视台又传达了什么样的消息?参与者的人数被大幅度降低,暴民挑警方镇压有理,照片或短片充斥的是“暴民”的杰作,还把一辆警车翻转,作为主要讯息的传达。

428过后,网络媒体又传达了什么讯息呢?也同样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员,从各种角度出发,大大的填补了主流媒体“专业”的筛选和编辑过后所留下的一大片苍白。这些报道和图片,让读者看到了警方的残暴,也一定程度揪出了幕后主使,以及质疑政府为了打击黄绿大集会,安插“暴民”上演挑的戏码。

同样的新闻专业训练,可以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明一件事,大众传播媒介,不由新闻从业员真正掌控,媒体的主人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而知道谁是媒体的主人,以及这个主人是否崇尚新闻自由,还是和主流政治有着错综盘结的瓜葛,比起新闻专业还重要。如果媒体主不允许,或者主人说必须帮政府抑恶扬善,为了生活,新闻从业员的专业训练和服务,只能从技术层面体现,新闻的道德精神只能是夜里梦回被翻身压扁的理想。

撇开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那被《经济学人》提出顺应而导之,却被郑丁贤鄙夷的“回到咖啡馆”式的口耳相传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在428又呈现怎样的一个面貌呢?

428过后不久,为了替我的诗文博客找一些照片,很自然就到谷歌搜索,但发现纯粹的搜索引擎谷歌没有比我在面子书的网友们陆陆续续发布的照片和短片的资料丰富。而社交网站如面书及推特,就成了《经济学人》所说的导管,将这些口耳相传的消息像病毒一样的传扬开去。

428, 当纳吉的政府在为他的镇压阴谋得逞,在为他动用武力和利用主流媒体“战胜”了集会群众而沾沾自喜的当儿;这时,这20万双眼睛,加上20万部人手一部的手机相机,诚实的从千百个不同的角度,缓缓地开始诉说他们人在现场的故事,他身边的家人、亲戚和朋友都在用心聆听,当这20万双口耳再通过社交网站的传播,整个马来西亚都在聆听,最后世界也在聆听。

其实,纳吉是败了,败得一塌糊涂。他的败,恰恰从他的阴谋得逞的那一刻开始。原来,每一个人构成的许许多多看似杂乱无章众说纷纭零零碎碎的故事,最后组成的一个大论述,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真相。因为真相,能不能战胜虚晃,最后取决于信者的多寡。

回到咖啡馆的新闻时代,人们不再仰赖被财团和政府操纵的新闻专业去寻找真相,口耳相传的真相会是大众相信的真相,因为它容许杂质的存在。刻意过滤而形成一面倒的新闻,反而让人一看就心生疑虑。

不管新闻的专业包含了多少采访和编辑技巧,或多少道德信条,但是真实,才是新闻的最根本。在社交网站时代,只要你报道的是真实的见闻,你就参与了新闻报道,这远远比起郑丁贤所引以为荣的新闻专业还来得重要。

428, 让马来西亚真正回到了咖啡馆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个美好的时代。

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老板,你爱国吗?

“反政府”是一个很白痴的词语,一般从政者对“爱国”的理解也很白痴。人民本来就是老板,政府替人民打工是伙计,那老板(人民)是不必要反伙计(政府)的,不高兴就把伙计给炒掉;只有伙计才会反老板,因此“反政府”是不符逻辑,只有“反人民”的词能成立。

爱国的定义也一样。如果你是老板,你爱你的公司吗?这样的提问很废。公司是你的,你会不爱他吗?你是老板,会做出伤害公司而损自己的利益的事吗?哪谁会做出伤害公司的事?当然是伙计。

当你问一个人民:“你效忠你的国家吗?”,这和你问一个老板:“你效忠你的公司吗?”一样可笑。但是,如果换着是伙计的身份,你就绝对可以质疑一个伙计对公司效忠与否,还可以放大声量问政府或执政党效不效忠国家和爱不爱国的问题。如果有从政者颠倒是非胆敢问你爱不爱国?请踹他一脚。

执政党可以狡辩说,他们也是人民,也是老板之一。对不起,当他们选择应征当人民的伙计时,就必须暂时失去老板的身份。如果他们在意当老板,那他们应该选择辞职,那爱不爱国的问题就自动消失。 但是在职期间如果他们涉及贪腐出卖国家,那就要彻查,秋后算账。如此罪行不因下台后而赦免,就象韩国总统一样,因为贪污,退位后还是要坐牢的。

例如移民课题,黄燕燕可能不爽,会觉得为什么许多大马人移民澳洲不成课题,而偏偏要针对她曾获得澳洲永久居民的身份呢?人民(老板)的移民,是选择自由,与爱国无关。但是身为部长,移民则与爱不爱国息息相关。

例如,人民可以选择送子女到国际学校,这也是选择自由;政府高官则必须将孩子送入国小或华小,绝不许送到国际学校,这也是爱国表现的敏感议题。想想,伙计送孩子到国际学校,相反老板送孩子到国小,这成何体统?!

如果国阵诸公喊不公平,那请辞职吧!做伙计本来就该乖乖听话,嚷嚷干嘛!如果在职时没有行差踏错,变回老板的身份,他们爱怎样就怎样,没人会质疑他爱不爱国。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阿拉启示录

我对宗教没有什么研究,这一期谈宗教课题可能贻笑大方。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宗教本来也不应该拿来比较,但是根据其基本的不同来比一比我相信也无不可。

起源最早的佛教,在西元前6百年,尽管有人将佛教分成“出世”的佛教或“入世”的佛教。但是我的广义看法佛教基本上是“出世”的。创立佛教的人,创立前叫悉达多乔达摩,是王子,等着继承王位,是政治权力的核心。因为35岁菩提树下参悟生老病死,决定出家,创立佛教,度化世人为志。出家后,他叫释迦牟尼,从舍弃权力的最核心到心灵上感化世人,是入世到出世的两极过渡。 注重感悟,因此佛教是最少教条的宗教。

基督教是因为群众运动而产生的,对比当时犹太教的尊重律法,基督教较强调耶稣救渎的恩典,但无可否认的事实,基督教是入世的,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准则。例如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圣经·旧约》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基督教和王权捆绑治国,在古代介入各个政经文教的领域。直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各种思潮包括科学的兴起,基督教退守成心灵救渎的事务,教条化也逐渐转淡。

而回教是人类三大教兴起较晚的一个宗教,回教的历史征战不断,大大小小伊斯兰内战,和冠真主之名的圣战。战争就表示要取得控制权,是积极介入政治的一种行为,和佛教极力脱离政治的起源刚好相反。而回教的兴起不只积极参政,除了政经文教,从法律到个人衣食生活起居,也采取全面而严厉的介入和控制,教条化程度最为浓厚。而这种介入的迹象至今没有因为人类的科技发展而有所消减。

我记得20年前当前伊朗精神领袖科梅尼颁布追杀令追杀撰写被认为是亵渎回教的《魔鬼的诗篇》的作者,害得作者东藏西躲十多年;而在同一个时期台湾某个在佛庙被人泼屎染污,佛友悲愤时,主持说:“清者自清。”三言两语就化解仇怨于无形。

出世的宗教讲究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结果一样,境界却隔重山。入世的宗教讲求控制,或嫌控制的不够,从吃什么,到怎样想,教条一条又一条,像说明书,只是不依据这本书,死了上不了天堂。

“阿拉”一词的争端,说开就因为是回教作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宗教,比较容易炒作的结果。如果换作是基督教或佛教,No issue。为了私己本身的政治利益,执政者把它当菜一样的炒了,剥开其实里面并没有所谓“阿拉”的含量。

Wednesday, January 6, 2010

归人与过客

如果说微软因为谷歌的崛起深感威胁,那谷歌是不是象当年独霸天下的微软,可以目空一切呢?

资讯科技的发展因为网络的来临而步伐加快不少,随时杀出个程咬金,往往不从正面直接对垒,反而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杀到,令霸者无从招架。

这就是网络世界的新霸主谷歌目前深感头疼的新问题。当初网络兴起,入门网站独占鳌头,造就了雅虎,迅速成为万众瞩目的新星。然而,原来以新闻及各种相关资讯为主的入门网站,以为容纳海川,不到五年,却很快就被网页设计清新简捷,纯粹以提供搜索功能为主的谷歌所超越。以搜索别人的内容而致富,也标示了第二波web 2.0的网络时代的来临,并往群众协作(masss collaboration)的方向迈进。

谷歌取代雅虎,不从正面对垒,是抓住了网络发展的趋势,一鼓作气顺势而上,当雅虎发现这鼓潮流,却为时已晚,创办人兼总裁杨致远也不得不黯然下台。

在谷歌为了壮大自身,把战线开入微软的主要产品线,微软也加大力度发展Bing搜索引擎还击时,谁会想到网络世界在2009年又悄悄起革命,一个社交网站Facebook快速崛起,成了谷歌的潜在威胁。

Facebook或中文称之为面子书又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呢?不管你在雅虎或谷歌注册会员,你使用的是一种提供方便的工具如电子邮箱。但是,成为面子书的会员,你却选择了属于网上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离不开朋友,或者某个专属团体,兴趣带动和资源共享。面子书成为最大及最基础的社交网站,目前全球的会员有2亿人,每个月超过100%增长,用户为源,因此含金量惊人。

其实简单的说,面子书和谷歌的分别仅仅在于"归人"和"过客"。面子书对谷歌的威胁在哪里?搜索引擎是工具,找到要找的网站,用户就溜走,是过客的层次。而面子书却留客,社交迷一天花数十小时生活在里面,把它当成归属,发消息和短讯,玩偷菜游戏,交流和沟通,是归人的层次。

许多人说谷歌赚大钱,而面子书还在烧钱啊?想想,只要面子书的搜索功能加强,用户可不用退出面子书去谷歌啊!因为社交网站的凝聚力,逐步扩大致其他拍卖网功能,网络游戏等这些慢慢生金蛋的功能,潜力无限啊!所以面子书才在还没有盈利和没有上市的情况下,投资者却愿意沽价超过100亿美元。

虽然,微博Twitter也是黑马,有类似发展势头,成为谷歌的威胁,但由于功能的局限,我预测此社交网站可能会象第二人生(Second Life)被人看好在前,但后劲不继,发展逐渐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