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0, 2014

工作在消失中


就业市场牵动一个国家及一个时代的经济命脉。而就业市场大至和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国家政策及社会问题相互纠结;小至和个人收入及出路息息相关。我就以这人人都会关心的“工作在消失中”课题作为“虚拟未来”专栏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这危言耸听的题目其实是我写的同题文章的第二篇(第一篇写于1999年),这篇算是科技往前再发展15年后的续篇。

15年前,我谈劳力市场在知识经济来临时渐渐被脑力所取代;我当时说,知识汰旧换新循环,高新技术只有往更高新技术方向迈进,才能维持个体、企业和国家的优势。

白领工作的消失

15年后,这个趋势依旧。工作仍在消失中,但这个消失,不再是蓝领工作的消失,而是白领工作的大量流失。十五年前是资讯化、自动化以及电脑化所引领的时代。

根据一项统计,过去30年,以每小时计算的工厂生产力提升了189%,工厂自动化(automation)也相应造成大量蓝领员工的裁减;后自动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基于大数据(Big Data)发展的智能化趋势。而智能化也表示低智能的白领工作将会逐步由智能系统取代。


想想,如果有免驾驶汽车(driverless car),当然司机就会失业了。例如,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逐渐横行的未来,大企业可以减少服务机的维护,专业的IT人员也可能面临失业了。




1月18日至24日的《经济学人》的专题也谈“工作在消失中”的问题,并提出现在又到了另一个严峻的时代。是的,其实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造成以数千年农业社会为主的人类漫长就业史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为农业自动化造成大量的农民失业;所幸工业革命也带动了人力需求,失业的农民辗转去了工厂,填补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过剩,也造就了全球人口从乡区往城市的大迁移。前年,全球第一次的总城市人口超越了总乡区人口。

《经济学人》引用数据说,100年前,每三个美国人就有一个在农场工作;今天只有2%的美国人务农,却还能产能过剩。对于互联网及大数据启动的智能化时代,《经济学人》也用了一个生动的对比来说明新旧知识的交替导致白领工作的消失。



它举例,当面书(Facebook)在2012年以10亿美元在购买移动互联网的照片分享网站Instagram时,该公司只有区区13人;但老字号柯达(Kodak) 菲林公司在差不多同个时期宣告破产时,却还养着15万名员工。同是白领工作,知识越来越快的汰旧迎新的残酷裁员片段每天都会上映。

新兴领域支撑不了失业人口

例如15年前,服务行业的兴起,智能需求低的白领工作如呼叫中心(Call Centre)如雨后春笋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及菲律宾冒起。未来,可以想像智能化语音服务轻易的取代了这些白领职员。

当然,我们可以乐观进取地说:天无绝人之路,有消失的旧工作,就有替代的新领域。例如科技新进面书至今聘请了6000多名员工,而谷歌(Google)也录有员工6万余名;但可惜这新兴领域的公司和市值规模同样档次的旧经济企业沃尔玛(Walmart)及麦当劳各自制造的200万个工作机会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是,2013年全球经济虽有增长,但联合国劳工组织所发布的全球数据显示失业率也跟着攀升至6%,达2亿200万人,2014年预测为6.1%,皆高于金融危机前的5.5%,青年失业率13.1%,是整体失业率的两倍。

可这一回合“工作在消失中”所造成的真空状态,好像比较难以像上一世纪一样,在其他新兴领域得到填补。这是全球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也是政府和社会学家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职场对智能要求越来越高

百年前工业革命的“工作在消失中”其实是工作大挪移,从农场到工厂,本质上还是以劳力,或靠体力为主的生产动力,因为是降低了的体力需求,过度性不见太难。


在蓝领工作机会回稳(但不会增加)的今天,另一波白领工作的消失,却是智力工作的消失。只是这一回,智力工作的大转移,需要更高的创新思维和更多的脑力激荡,过度的难度比以往那一个朝代都大。

未来,要跟智能机器抢饭碗,人类只有不断的比智能化的产品更加聪明。未来和未来的未来都将会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时空,而个体准备好了吗?企业,又准备好了吗?

马来西亚政府,如果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断排挤人才和不断引入劳工,那就是一项和就业市场的未来趋势对着干的自杀行径!

(此文是我刊登在《当今大马》的专栏文章,连接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54905)